聊一聊離職2年的心得體會思考和選擇
點擊量:發布時間:2021-10-06 16:39
2019年9月30日,我從工作了9年的公司離職,到今天,正好是2年的時間。
在理想中,我們都想去規劃和掌控人生;而在現實中,很多選擇其實更多是自然而然的過程。
今天就來聊一聊離職之后的這兩年間,我的思考和選擇。
首先從離職經過談起。
1、曲折的離職經過
從這家公司離職,既是我的主動選擇,也是客觀的結果。
說是主動選擇,是因為我厭煩了這家公司繁復的業務流程、高昂的內部成本、復雜的人際關系、對業務的漠不關心管理層和員工,以及推動業務所面臨的巨大內部阻力。
美國經濟學家科斯提出了“交易成本”的概念,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。

科斯指出,企業的本質是一種交易成本低于市場的資源配置機制。換句話說,如果一家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高于市場,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。
這家公司的業務發展情況也是科斯“交易成本理論”的最好例證。
中國分公司的內部交易成本遠遠超過市場,以至于在我就職的后期階段,公司最容易推進的項目,基本上都是TPA模式的項目。因為這些項目基本不使用公司資源,所有環節都盡量外包出去。
在這些項目中,公司以品牌和所謂的“專業性”做幌子,所扮演的角色大概類似“掮客”。
這樣的情境,時不時的讓我想起蕭伯納的名言“所謂專業就是欺騙外行人的把戲”。
因此,大概從2018年初開始,特別是經歷深圳項目之后,我就在主動的尋找著合適的離職機會。
之后發生的很多事,仔細想來都和這個想法密切相關。
主動選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,業內一家民營公司的老總,曾多次邀請我加入他們公司。
我與他認識和熟悉的過程,基本上屬于不打不相識。這個行業市場不大,有三個在他看來志在必得的項目,我們碰到過,他都輸了。
因此,他的邀請,在我看來也是發自內心的認可。
說是客觀的結果,是因為在2018年中,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收購了他的一家主要競爭對手。
有意思的是,在隨后的整合中,被收購公司的管理層擔任了中國區的總經理。從全球范圍來看,只有墨西哥和中國是這種悲慘的下場。
僅從業務的角度來看,這家競爭對手在中國的經營狀況極其的不堪。自從2012年我們從他手中奪下中國最大的客戶之后,這家公司就一直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業務在茍延殘喘。
所以,中國區管理權的爭奪表面上只是一個“誰比誰更爛?”的游戲。背地里,最后成功的“爛仔”很大的可能只是利用了復雜而又微妙的人際關系而已。
因此,因為管理層的變動和我事先做的很多“鋪墊工作”,離職應該也是客觀的結果。
根據事先的計劃,我應該在2018年8月底與公司談好補償離職,然后直接入職那家競爭對手的公司。
然而,就在離職談話的前幾天,我生了一場大病,而這個意外完全打破了我的計劃。
我在瀕死的邊緣徘徊了一圈,被搶救回來,在CCU住了兩個星期,之后手術、住院、養病、復診、休假、恢復……拖了將近一年以后,我又趕上了2019年9月的離職的時間窗口。
這大概是我工作17年、經歷了5家公司,第一次被公司正式解聘。以前的我基本都是公司要挽留的模范員工,但這也算是職場經歷中的一個特別體驗吧。
最終,與公司談了一個相對不錯的Package。其實,我感覺如果我再堅持一下,還能談到更好的條件,但是,我并不是一個善于試探別人底線的人。
所以,這個結果也算是“一別兩寬、各生歡喜”了。
2 旅行與學會“放下”
雖然病假期間也在休息,但是出于對身體狀況的擔心,沒有敢遠行。
借這個機會,我想去一個比較遠的地方看看。
最終決定去新西蘭,辦好簽證,確定好行程,出發時間定在了11月下旬。
在旅游出發之前,也有獵頭和朋友推薦工作,本著“有棗沒棗打一桿子”的想法,出去也見了幾次面,結果并不好。
基本上,要么是對方看不上我,覺得年齡偏大、動機可疑;要么是我看不上對方,感覺人力資源傻里傻氣的,一點都不專業,公司一定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順便吐個槽,HR的招聘經理這個職位,雖然有豐富的理論支撐,實戰上又有很多技巧和方法。但是如果實際從事這個工作的人,既沒有深入了解業務又沒有同理心,再多的理論和技巧都是白費,最終招聘的過程只是靠“眼緣”而已。
在新西蘭開車自駕游半個月,圍著南島繞了一個大圈,除了西海岸沒有去之外,逛遍了南島的所有景點。
其實,最震撼的風景并不在景點。
印象最深的風景有兩處:
第一處是開車從基督城到特卡波湖的路上。在高低起伏的全是綠色的整齊草場上,白云部分遮住了太陽的光芒,投下了明暗不一的光斑,深淺交錯而富有層次,如世外桃園。
第二處是開車從蒂阿瑙到米爾福德峽谷的路上,天上下著中雨,霧氣籠罩著山頂,一道道白色的瀑布就在眼前從霧中穿出,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;穿過荷馬隧道后一個山坳,三面的山頂覆蓋著白雪,陽光或明或暗的照在山頂的雪上,產生了光影斑駁的雪景。
這種風景無論是語言還是相機,都無法準確還原,只有親眼看過,你才會被他的美所震撼。
現在看來,雖然在旅游的時間安排上是無意為之,但是這次旅游的行程和時間安排都堪稱完美。
因為沒有安排北島的行程,所以避開了北島的火山爆發;而倉促計劃安排的行程,居然完美避開了新西蘭雨季造成的道路垮塌和橋梁沖毀,等我通過時已經被修復,整個自駕游旅程非常順利。
另外,如果不是安排在2019年出國旅游的話,因為新冠疫情的關系,基本上后面就再也沒有出國旅游的機會了。
所有這一切,我認為都是運氣吧。
從生病到這次旅行,我最大的改變是學會了“放下”。
終于明白一個道理,只要你不想做,大概沒有任何事情是你必須做的。
此前,我也曾嘗試過這么做,可能是責任心的問題,根本做不到。
在旅游中,看著這些美景,我甚至會消極的想,在這樣的地方買個房子,住下來,了此終生,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3 工作可能也要講求緣份
即使在生病之后,前面提到的那家公司老總一直和我保持聯系。
離職之后,我的思想有了一些變化,也想長時間的休息一下,所以就把時間推到了2020年。
此后,就經歷了一系列的陰差陽錯的事件。
2020年1月初,我們約好去參加他公司2020年的年會,順便把入職的事情定下來。
就在準備出發去上海前,新冠疫情爆發,年會也被取消,此后大家基本上都處于居家辦公的狀態。
因為這一年間的疫情反復出現,對他們的業務也造成巨大的影響,因此關于入職的事情,雙方也默契的都再也沒有提起。
直到2021年1月份,他再次給我打電話,提及此事,然后我拒絕了。
拒絕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這1年間的經歷,讓我做了一個新的決定。
但是,無論如何,我都非常感謝他給予我的信任和期待,希望未來能有機會表達感謝之情。
在加入這家公司之前,我在日企做了8年的培訓,而且也算小有成就。
在工作的間隙,我曾多次以自由培訓師的身份,為很多知名公司企劃培訓項目,并提供培訓。
因此,我也接到過國內知名培訓公司的offer,只是當時我希望能夠在企業中有更多的歷練。
而我在這家公司的經歷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傳奇。
我以培訓師的身份加入這家公司,兩年后升任培訓經理,此后又轉職客戶關系經理、業務拓展經理。在前7年的時間里,以“模范員工”的身份幾乎體驗了公司銷售市場部的所有工作崗位,這也算是一種難得的工作體驗。
所以,在2018年沒有生病前,未來無論選擇做自由培訓師,還是去做業務拓展的工作,對我未來的職業生涯來說,都是非常合理的。
而突發的疾病,完全打亂了我的職業規劃。
記得在住院期間,一個醫生甚至告訴我,未來余生我甚至只能坐著睡覺。當時聽到這句話時,我內心是非常絕望的。
之后證明,她的說法有點夸大其詞;而且通過合理的運動,我的身體也恢復的不錯。
但是,培訓其實是對體力的要求很高;而業務拓展方向,不可避免的抽煙、喝酒、熬夜等社交活動,更不適合于我。
所以,大概從出院之后,我就開始想自己未來到底能做什么了。
4 自己到底能做什么?
我關于投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,最要感謝的是雪球網,以及@小小辛巴和@唐朝兩位老師。
2014年,在雪球上,我讀了小小辛巴老師的很多“辯股析圖”系列文章,然后又讀了他的《重劍無鋒》和《百箭穿楊》兩本書,大概建立了對“投資組合”和“分檔買入”的認知。
然后,在雪球上,看到了老唐寫的《手把手教你讀財報》陪讀貼和《手把手教你可轉債套利》的帖子,當時雖然看的懵懵懂懂,但是感覺此人水平極高。
因此,買了《手把手教你讀財報》來學習,記得當時老唐的投資體系還是“買入那些3年后以15倍市盈率賣出能夠賺取1倍的公司股票”,這大概是是早期老唐更為保守的投資理念。
同時也開始看一些經典的價值投資的書籍,比如霍華德馬克斯的《投資中最重要的事》、本杰明格雷厄姆的《聰明的投資者》、帕特-多爾西的《股市真規則》、邱國鷺的《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兒》和水晶蒼蠅拍的《股市進階之道》等書。
這些東西給了我關于價值投資的最初啟蒙,但是所有觀點和認識,基本都停留在概念層面上,沒有串起來,散亂無序,不成體系。
包括老唐分享的那個投資體系,當時的我也是一頭霧水,搞不清楚。
2016年,我開始從培訓轉型銷售。
自我驅動意識強的人,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就大,頭腦中充斥著人際關系、客戶愛好、降低產品報價、優化業務方案等狗茍蠅營的東西。
空閑下來的時候,大概只有心情看一些綜藝節目來解壓了,很好有心情去學習了。
其實,我之所以生病,除了生活習慣不好外,也和這段職業經歷的關系巨大。
記得壓力最大的時候,每天早上還沒有洗漱,就打開手機收發郵件,完成這個工作,基本上能抽完半包煙。
2018年出院之后,因為身體尚未恢復,未來充滿了不可知。
結合自身的情況,仔細思考之后,我覺得如果未來無法正常工作,通過系統的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,并以此獲取收入,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。
實際上,我從2006年就開始買基金、投資股票,但是因為資質愚鈍而且不得法,所以一直沒啥進步。
但是,我本科學的是工商管理,2013年又取得了MBA學位,從學業成績上可能是學渣,但是無論是商業和管理,還是戰略和財務,基本的認知和功底還是有的。
另外,一直以來,我也有堅持閱讀財經類報紙雜志的習慣,比如財經和財新周刊等。
后來,看到老唐在公眾號上貼出圖片,是他早年間閱讀雜志時所做的一些筆記,我認識到自己進步不大的主要問題,是對很多問題的不求甚解。
除此之外,當時的我也簡單算了一筆賬,大概論證了這個方法的可行性。
我們兩個生活在北京,沒有貸款,雙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和積蓄,基本不需要我們付出太多。
我們的花銷不大,維持正常的生活支出,即使加上一年一次的出國旅游,二十萬生活費已經足夠。
從3-5年時間維度來看,通過低風險投資獲得6-8%,甚至10%左右的投資收益,實現起來的難度并不高。
反向推算的話,只需要大概200-300萬左右的長期可投資資金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。除此之外,大概還需要預留至少2-3年的生活費,以應對市場狀況不好時正常的生活需求。
通過這個計算所獲得的數據支持,是我覺得系統學習投資具備可行性的主要原因。
估計會有人覺得,實際上真正達到上面的收益率并不容易,大多數人的投資結果就是明證。
如果在當時有人問我這個問題,以我當時的認知,估計我也很難給出一個合理的回答,因為那只是大概的直覺。
后來,我看到了老唐在《價值投資實戰手冊》一書中,分析了支撐上述計算的大邏輯,甚至也給出了明確的投資標的。
當然,如果現在有人問我,我應該可以給出正確的答案,答案就在我曾經寫過的兩篇文章中:一篇是《慢就是快》,一篇是《常想長遠》。
巴菲特曾經說過,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;段永平曾經說過,投資時要常想長遠。
5 衷心感謝老唐!
做了上述決定之后,才是我真正有意識的、系統學習投資知識的開始。
我關于投資的知識體系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:一部分是老唐的公眾號文章和書籍;一部分是經典價值投資書籍;最后就是巴菲特致股東的信。
我認為,對于很多想學習投資而不得法的人而言,老唐最大的價值有四點:
第一、具有可比肩優秀會計學教授的豐富會計知識和強大財務分析能力,并能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,充滿熱情的對廣大網友進行答疑解惑。
第二,把看似神秘而又模糊的價值投資的投資理念、投資體系和估值方法,用極其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清楚,并且達到邏輯自洽。
第三、將財務分析能力和價值投資方法應用于投資實踐之中,實盤展示價值投資和復利的巨大威力,并做到了言行合一。
第四、以身示范了許多令人受益終生的學習和投資的理念,包括堅持閱讀、終身學習、日拱一卒、關注公司而非市場等。